close
英文補習班雲林分享給想打破學英文瓶頸的你
只要你有心想把英文學好 世界上沒有學不會的學生!
英文補習班雲林課程內容由你訂 想學什麼就學什麼英文補習班雲林
好的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英文補習班雲林
別再花冤枉錢在沒效果的地方上學習了!
如果你需要找英文補習班雲林
建議可以先免費試聽看看就知道學習方式是不是你喜歡的
希望以下資訊能夠對你有幫助喔!
想學好英文或第二外語,先從打破這3種迷思開始!多數台灣工作者都有學習英文或第二外語的困擾,「恐懼」「焦慮」的情緒蓋過學會一種語言,能跟不同國家的人溝通的「快樂」,讓學語言變得更難、講好更是遙不可及。
觀察到這個現象,通曉25種語言、7種精通的《這位台灣郎會說25種語言》作者謝智翔則表示「只要我們改變想法,把對語言的『恐懼』變成『有趣』,這道高牆就會自動消失,語言反而英文補習班雲林變成人與人交流之間的潤滑劑。」
若你想學語言,別立刻報名補習班或買教材!謝智翔建議你,調整一下順序,我們先從「改變心態」開始!試著打破眾人以下3種迷英文補習班雲林思,建立好輕鬆、正確的心態之後,你會發現學語言,一點也沒有負擔:
1.把學習目標從「一定要考過檢定考」,改成「可以聊天超過30分鐘」
在台灣說的「速成學語言」,多半指的是讓你快速通過某個語言等級測試,如全民英檢中高級、日文N1檢定等等,但謝智翔依他自己考過30幾種語言測試檢定的經驗表示,多半這種考試都可以透過「技巧」、「大量的習作練習」,進而拿到自己想要的成績。
透過這種方法學語言,只能拿到證書,卻無法真的把語言變成「自己的」,甚至有可能會落入「日語N1、多益滿分,但遇到人卻一句話都說不出口」窘境。
比起檢定考試,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想要學語言,會用這個語言拿來做什麼?」,當目標變得不一樣,學起語言來的感覺也輕鬆許多,甚至在工作履歷上的呈現方法,也會截然不同。比方從前你會英文補習班雲林寫「多益滿分」,現在可以改寫成「可用英文流利地做完簡報、演講,甚至協商也辯才無礙。」
2.不要執著「對不對」「合不合理」,放開心胸感受「講出口」的快樂
謝智翔跟多數的台灣學生一樣,學的第一種外語就是英文,學的時間最長最久,但在日常生英文補習班雲林活中使用的時候,反而沒有比之後學的日文還自在、流暢。
他分析原因在於英文的學習方法是從「背單字、學文法」開始,重視「邏輯與正確性」,而他學習日文,則是從日本人的生活會話開始學起,說出口的「感覺對了,就對」。
前者總是會讓他在心裡想著「這句的文法對嗎?」「這個單字用在這裡合適嗎?」腦中反射性地讓他想到各種使用上的限制,非得要讓每句話都「符合規定」他才敢說出口的心理障礙,反而讓他說得卡卡的、不甚流暢。後者則是輕鬆自然,「只要有達到溝通目的」就可以獲得成就與滿足感。
謝智翔認為,傳統學校的制式學習法,讓我們太追求「怎麼學」「在哪裡學」,也落入「正確使用」的迷思,反而更不敢「使用」了。
別把每次溝通、交談的機會視做考試、也別為自己打分數,忘記英文補習班雲林放開心胸,享受語言帶給我們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不要管說得好不好、也不用對自己的不完美文法而不開心,先想著「學會怎麼用」,才能學得更好。
**
3.「倒著學」:先學「聲音」,再學文字
你還記得我們小時候是怎麼學語言的嗎?一般而言,我們都是先學會講話、才學會注音符號跟文字。語言的聲音跟文字是分屬兩個系統,你可以學會一種語言、但不一定要會寫它的文字,講得極端一點,即便你是文盲,只要靠嘴巴,也可以把語言講得很好,跟全世界溝通。
也因此謝智翔提倡先學聲音再學文字,想像你聽到一首好聽的歌,多半都是哼哼哈哈的把辨認得、拼湊出來的聲音給唱出來,哼一段時間之後,越聽越熟悉,就有辦法唱完一整個段落。也就是說,其實想要學會一種語調,只要「多模仿」就可以了。
「一開始不要去考慮文字、文法或意思,只要想辦法學別人講話就好。」然後再套上這個「聲調」使用的情境,久了就會知道「什麼時候說出什麼話,是代表什麼意思。」謝智翔舉例,他學會日文的方法就是如此,當他在旅社看見有人說出一段話,別人就會遞給他一杯水時,他就知道「剛剛那個語調是:『請給我一杯水』的意思。」久而久之,他也記得、然後就說得通了。每天開口練習,進步程度連自已都驚訝 立即瞭解學英語的改變!
學好英語多久?立即檢測瞭解自已的英語學習狀況
學好英文不用再花冤枉錢,這次讓你 免費體驗30天,有成效再加入!
預約體驗抽GO PRO只要4步驟輕鬆學學好英文免出國
搜尋結果
如何自修學英文
結果一輩子那個人都在作同樣的夢;﹁學英文要花好多錢哦! ... 改變錯誤的學習觀念,把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相信學好英文、用簡單的字彙與人溝通不再是遙不可及的 ...
學英文就像減肥一樣講究方法,達人經驗談教你6招學好英文 ...
2014年7月20日 - 學英文跟減肥一樣,靠著短期的衝刺可能會看到體重計上的成效,但是長期下來,如果沒有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還是會回到復胖的循環。
看英文影集=學英文?用這些方法英文才真的會進步 ...
英文影集在練英文?用這些方法英文才真...
2015年3月4日 - 看影集應該是最讓人愉快的學英文方法之一!一集40分鐘、甚至更短的有趣影集讓人很容易上手,你是那個藉學英文之名、行開心看影集之實的人嗎 ...
如何學英文?學英文的方法? - YouTube
學英文的方法的影片? 19:01
2014年8月21日 - 上傳者
一個公式學會英文(無痛快速學英文)
米小鹹學英文經驗分享 - 米小鹹|英文自學有玩沒完?!
【米小鹹學英文經驗分享】如...
我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興趣學英文。 學英文的方式有千百種,可以看英文小說、看英文雜誌、看英文影集、看英文電影、聽英文歌、看英文漫畫、看英文新聞、逛英文網站、 ...
當年我15歲,我只花30天就把英文學好了 - 看YouTube學英文
2014年7月4日 - 十五年前國中畢業,父親為我規劃了一個不平凡的暑假。 那年七月,高中聯考放榜。既然沒有暑假作業,又沒有旅遊計畫,父親提議來學英文。根據他 ...
看影集=學英文?用對方法,英文才真的會進步! - 經理人
2015年3月7日 - 看影集應該是最讓人愉快的學英文方法之一!一集40分鐘、甚至更短的有趣影集讓人很容易上手,你是那個藉學英文之名、行開心看影集之實的人嗎 ...
破除英語學習的七大迷思 痞客邦PIXNET ::
破除英語學習的七大迷思-
破除英語學習的七大迷思! 摘自黃玟君教授的書「用英文不用學英文」 如果你有機會向英語很好的人請教他們學習英文的方法,並將他們的長篇大論綜合整理,會發現 ...
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學英文? 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學英文?
是的,學英語方法很重要,教材選擇很重要,老師(肯花錢去上課的話)也很重要;可是如果你連最基本的「每天學英文」都做不到,方法再好有什麼用?教材再棒有什麼用 ...
誰說看英文影集可以「練英文」?學會這5招,你才能真的進步 ...
2015年3月5日 - 心虛的話就來看看比較有效率的「看影集學英文」方法吧!看影集應該是最讓人愉快的學英文方法之一,一集40分鐘、甚至更短的有趣影集讓人很容易 ...
線上英語學習 每堂只需75元
線上英語家教,1對1 量身訂做課程,24小時隨時上課
真正0壓力學習1對1線上英文
線上真人英文家教
每堂只要48元,3000位菁英外師任你挑, 24H隨時開課,限時優惠填表送你2堂課程!
高CP值保證 · 每堂25分鐘 · 24小時隨時開課 · 1對1即時真人
1對1線上真人家教學英文免背單字
1對1真人家教學英文的方法
跳脫時間框架、地點限制,到哪都能學英文 零距離互動,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外語教室!
立即申請線上體驗學英文。打破框架不死背嚴格篩選。外語師資課程總覽介紹
學英文的方法的相關搜尋
學英文影集
我學英文的方法
學英文的方法 張五常
學英文的好方法
快速學英文方法
icrt學英文方法
影集學英文方法
看影集學英文方法
看影片學英文方法
看電影學英文方法「說英語比說毛利語有競爭力」,聽起來很熟悉嗎?紐西蘭「母語轉型正義」給台灣的啟示
2014年10月,在一場馬拉松式的立院課審會當中,出席的39位委員投票表?後,以四分之三票數將台灣鄉土母語列為選修課程,宣告教育部「國中母語列必修」政策正式跳票。前後兩任教育部長蔣為寧、吳思華也都用「12年國教修改方向應減少學生考試壓力」來當擋箭牌,國民黨立委潘維剛更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語出驚人地表示「本土語言列必修政策」是個錯誤政策,「錯誤政策要有即時回頭的勇氣」,還說「母語不等於閩南語」、自己的母語是「普通話」(小編:現代台語其實已經脫離閩南語很遠了)。
與此同時,諸多官員、專家及民意代表卻對於台灣的英語教育念茲在茲,認為英語教育才是「國際化」關鍵,而母語教育因為「不考試」、「各人母語不同」而被認為是浪費資源。乍聽之下好像煞有其事,但成長於民主時代、被教導「尊重多元」的年輕世代應該覺得這番話聽起來哪裡不對勁,難道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翻開歷史,大家不難發現澳洲與台灣的原鄉母語都曾遭受過毀滅性的打擊,小編姑且稱之為「兩個島國的母語危機」吧。在1909年到1969年的這一甲子當中,澳洲政府推行的「原住民白化政策」幾乎讓各部落族語直接蒸發,該政策其實是「白澳政策」的副產品,基於白人文化優越的立論進行澳洲社會自我「淨化」。
政府將原住民部落裡的小孩強行帶走,交給白人父母領養以「保護澳洲下一代幼苗」,造成澳洲原住民好幾個世代的母語斷層與自我文化定位混亂,這些人被稱為「失竊的世代」(Stolen Generation);2008年澳洲前首相陸克文(Kevin M. Rudd)代表澳洲政府公開向原住民道歉時,還引起國際輿論一片盛讚,但除了象徵性的道歉以外,事實上後續並沒有什麼值得討論的實際政策出爐。
而台灣的母語災難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國語運動」,不但跨朝代而且還比澳洲更久,從日治時期一直延續到國民黨黨國時代的80年代;除了官方語言從日文變成中文以外,台灣土地上的這兩種「國語政策」其實有驚人的延續性及相似性,包括利用學校教育系統抹黑官方語言以外的本土母語(如掛狗牌、不講國語等於沒文化水準)、建立法律上排他性的國語獨尊地位(如法院訴訟、公家機關唯一語言、廣電法明列媒體禁用本土母語)、建立專門推廣統一語言的機關(如國語推行委員會)。
直到解嚴後,經歷由客家青年發起的「還我母語運動」掀起了第一波母語復興浪潮,在陳水扁總統時代才又相繼設立了客家委員會、原住民委員會來協助除了台語以外的鄉土母語推廣。不過在「母語是否列必修」這個議題上面,台灣社會目前還是被「考試文化」的意識形態給綑綁。別的不說,連到了民主化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教育部還能美其名以體恤學生壓力的名義進行劇烈的「課綱微調」,把千年的原住民歷史大砍到只剩2頁,並且額外加入更多執政黨意識形態修正,這種封建式的老派作風也讓民主時代下成長的台灣年輕世代大呼不可思議。
事實上,語言的存在背後代表的是文化,而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如果你認同維持生態基因多樣性對於人類未來的醫療發展至關重要,那麼人類文明的文化多樣性也是同等道理。對於解決未來人類文明可能面臨的社會、宗教、道德問題,我們可能必須在某個文化的智慧當中尋求解答,而文化最重要的載具則莫過於語言本身,語言的存在與文化上的自我認同、文化生命力的存續高度相關。所以無論語言本身的通用程度如何,維持語言多樣性這點絕對是符合公共利益卻無庸置疑的。
真難想像當子們在眾目睽睽下被處罰時,幼小的心靈會受到何種傷害,而大多數的學童可能根本就不明白為什麼平時在家裡講的母語在學校會變成禁忌|圖片來源:管仁健
真難想像當孩子們在眾目睽睽下被處罰時,幼小的心靈會受到何種傷害,而大多數的學童可能根本就不明白為什麼平時在家裡講的母語在學校會變成禁忌|圖片來源:管仁健
日治時期與黨國時代延續下來的語言獨霸政策
如同美國、澳洲,台灣本身是個移民社會,在這種狀況下,母語當然不等於絕大多數人使用的語言,就連台灣第三波中國移民潮,大多數移民本身的母語都不是「國語」,例如現任總統馬英九、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文化部長龍應台的母語皆為湖南湘語、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則是瀋陽東北官話;更不用說二十世紀末開始的第四波移民潮,許多來自東南亞及中國的台灣女婿、台灣媳婦,他們的母語也都不是國語,而且人數已經追上原住民總人口。再者,根據教育部統計,102學年度的國中小學童之中,每十個就有一個是「新台灣之子」,及第四波移民第二代。
這些事實都顯示黨國時代那種「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挑起河洛、客原之間的語言對立)來維繫國語霸權之策略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也背離台灣朝向多元民主國家發展的進程。台灣的語言政策必須跳脫「省籍對立」那種選舉口號式的原罪思維,把看似矛盾的母語政策變成台灣「國際化」的優勢,那麼我們應該有要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母語政策呢?(本文所說的台灣母語包括原住民及台灣歷史上各波移民潮自身的母語)
既然台灣為數不少的政治人物跟家長們深深為英語所著迷,那島國連線今天就來談談紐西蘭是如何從「英語世界的邊陲」轉變成舉世稱道的「多元文化模範國」的歷史吧!
母語,把小國從邊陲變中心的「國際化」關鍵
無論是官方語言或本土母語,任何語言政策都需要經過規劃,而這門學問就叫做語言規劃(Language Planning),即透過分析某特目標語言在社會中所面對的狀況來訂立推廣策略,並注入國家資源來整合相關政策、深化目標語言的使用,最終影響到一國國民的自我認同集體意識。
澳洲原民語言學家蓓爾(Jeanie Bell,本身是原住民),認為母語政策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使用者對母語抱持多少正面態度」,並提出澳洲正出現一種「原民英語」(Aboriginal English)的語言混合現象;與台灣成形中、受河洛客原文化影響的「台灣華語」(Taiwan Mandarin)狀況頗為類似,這個混合現象的成因來自於單一語言獨霸政策的後遺症。
因為獨尊某種語言的政策會使其他母語使用者產生「語言階級」的錯覺,同時社會資源分布不均也會加強這種錯覺,使其內化成一種母語自我矮化的心理效應;而在民主化社會逐漸邁向多元的過程中,使用者對母語的驕傲感與自卑感兩種心理衝突之下,就可能形成這種以在強勢語言上產生母語投射的混合式語言。往好的方面說可能產生一種獨特的新語言,往壞的方面說就是原生母語可能因此加速被消滅。
簡單地說,人們被特定意圖的語言政策所迷惑而忘記了真相,語言本身沒有貴賤之分,而且語言的豐富性正是移民社會多元文化能否健康發展、避免相對剝奪感產生的關鍵所在。
美國語言學家魯茲(Richard Ruiz)明確指出,影響語言規劃的三種取向(orientation):1、把語言當作問題;2、把語言當作權利;3、把語言當作資源。就此而言,台灣跟澳洲才剛跨過第一個階段,而紐西蘭的語言規劃則已經來到了第三階段。
紐西蘭政府初期將毛利語當作是製造族群對立的問題根源刻意消滅;然後,過渡到消極應付的形式主義,公權力不反對毛利語的使用卻也不給予正式肯定的法律地位,讓社會發展去決定要保留多少曖昧空間;最後才進展到,承認毛利語與英語具有同等官方語言的法律地位,並且將其視為紐西蘭拓展國際影響力、發展軟實力的國家寶貴資產,讓紐西蘭從本來「英語帝國的邊陲」,蛻變成語言政策專家、原住民文化學者乃至世界各國政府眼中的「世界級母語與原住民政策模範國」。
目前紐西蘭的語言政策可以說是雙軌並進、多元發展;之所以說多元,是因為毛利語並不是一種高度統一的語言。
其實毛利語和台灣原住民各族語皆屬於波里尼西亞南島語系,同時各聚落語言分歧程度也和客家話類似,那麼究竟在台灣政客嚷嚷著「母語必修教育政策是個錯誤」的同時,人家紐西蘭是如何辦到的?如果各位讀者仔細端看紐西蘭的發展過程,你可能會很驚訝在這個南半球的島國居然能看到某些熟悉的影子。
紐西國政府訂定的1867 年「原住民學校法」(Native Schools Act)及1871 年「原住民學校法修正案」(Native Schools Amendment Act),使英語變成各級學校的唯一官方語言,許多毛利學童更因為在學校說族語而受到懲罰。雖然如此,毛利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仍是大多數毛利人的家庭語言。
1970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平均年齡50歲、能說毛利語的人只佔了毛利語使用者的五分之一,換句話說年輕一輩懂毛利語的不在少數,但這並不表示毛利語沒有衰退跡象,「懂」跟「精通」之間畢竟有段不小的距離 。這種母語自我消滅的畸形現象,其原因是在於很多毛利家長相信,如果他們的孩子有良好的英語能力比良好的母語能力更有「價值」,將來才不會在主流社會取矮人一截;所以,很多毛利家長反而選擇在家盡量不跟自己的孩子說毛利語、或是偏好孩子用英語來回應,形成一種「說英語比說毛利語有競爭力」的社會風氣。聽起來很熟悉嗎?那麼接下來的發展就足以讓許多台灣人跟澳洲人省思了。
紐西蘭各地區毛利母語人口比例圖(數字為百分比,左上角顏色列表由上到下,比例逐漸升高)|圖片來源:New Zealand History
紐西蘭各地區毛利母語人口比例圖(數字為百分比,左上角顏色列表由上到下,比例逐漸升高)|圖片來源:New Zealand History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毛利母語政策之所以舉世矚目必須歸功於四點:轉型正義、務實教育策略、平等的法律地位、行政資源的整合,範圍涵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個政策面向。
第一,轉型正義是大多數移民社會各族群之間和解共生的第一步,有了諒解才能發展真正的族群平等觀念、彼此尊重欣賞,而不只是政治口號。毛利語快速衰退的現象讓許多母語人士感到憂心,所以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開始出現由毛利青年世代發起的母語運動。就像許多他國的母語運動,紐西蘭毛利語的回歸也是由民間發起,逐漸影響到官方政策的全面改變。
1960 -1970年代,是毛利語言復興運動的萌芽時期。1975年,民間成立了「懷唐伊法庭」 (Waitangi Tribunal),申訴與判決政府對毛利人所造成不公平傷害的各種事實。10年後,紐西蘭政府賦予此法庭正式的聽訴權,成為專門處理「原民與白人政權之間」,非常重要的轉型正義機構。
第二,紐西蘭母語政策最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扭轉毛利語在母語人士自己心中的地位」,甚至改變其他大多數非毛利母語公民對毛利語的態度、肯定毛利語背後所代表的價值。1970年末期民間推動的「Te Ataarangi運動」,更確立「讓毛利成人以學第二外語的方式學毛利語、讓兒童以母語的方式學毛利語」的雙軌教育策略,課程使用全毛利語環境作浸泡式教學。
1982年的「語言巢制度」(Te Kohanga Reo)更是舉世聞名,世界各國不少專家及政府都因此遠道紐西蘭取經,說是紐西蘭的驕傲也不為過。這個制度專門針對出生到6歲的學齡前兒童設計,結合母語教學與公共托嬰功能。年輕父母上班前於早上9點至下午3點將幼兒送到部落的「集會所」,由該地區會說族語的耆老們進行全毛利語教育。
第一所雙語學校(毛利/英語)於1977年成立,1990年更增設到17所之多。1987年也出現「全毛利語小學」(Kura Kaupapa M?ori),主流小學中的雙語課與浸潤班(immersion program),亦陸續開課,讓毛利語具備和英語相等的教育功能,能夠用來傳授各種科目的知識,並透過新生代身上的「同儕效應」創造出一整個肯定母語價值、雙語並重的世代,來避免舊時代在他們父母輩心中烙下的「語言階級感」繼續複製、以擺脫母語自我矮化的窠臼心態。
「家族發展計劃」(Tu Tangata Whanau)則是另一個將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成功轉型例子。透過該計畫,許多都市紛紛成立「毛利人社區中心」,將毛利部落「集會所」的功能延伸到以英語人口為主的都會社區,讓都市與部落語言文化重建速度能夠「同步連動」,而不是消極地把某個偏鄉部落圈起來劃成與外界隔絕的原住民文化保護區;這種做法也適度消彌了「都市現代化」和「保留原鄉文化」之間的衝突性,全面重建毛利文化價值觀,使毛利語復興運動帶來的不單只是母語政策的改變,而是一整個文化的復甦。
毛利語版紐西蘭國歌影片-由海莉(Hayley Dee Westenra)於2011年世界杯Rugby大賽中獻場;海莉本人也在2009年曾為台灣高雄世運會開幕獻唱,用英語演唱「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用毛利語合唱了Pokarekare Ana,還用中文合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小編當時人在現場,當現場觀眾得知海莉用該國原民語言在國外演唱時,不分國籍皆為之動容。
第三,紐西蘭最了不起的成就,恐怕就是賦予原民語言與殖民者語言「實質上」同等的法律地位了,放眼世界,目前沒多少國家能夠說到做到。1987 年的「毛利語言法」(M?ori Language Act),正式承認毛利語成為紐西蘭的官方語言,除了有系統地將毛利語大量文字化,力求達到有效扶助弱勢母語、憲法中真正的平等境界,而不只是齊頭式平等或定期出現的選舉口號而已。
也因為毛利語法律地位的奠定,願意學習毛利語、參加毛利語檢定考試的紐西蘭民眾已經慢慢從過去以毛利人為主,開始擴散到其他非毛利語為母語的族群,漸漸地改變社會大眾對於毛利語的態度,使毛利語不再只是觀光廣告才會出現的「原住民語言」,而是「紐西蘭特有的公共文化財」。
基於國人對毛利文化的認同與尊重,在國際體育競賽裡,觀眾一定會發現紐西蘭國歌會唱兩次:英語版、毛利語版各一次,而且對紐西蘭國民來說,毛利語版國歌無論如何聽起來比英語版更讓人動容,無論懂不懂毛利語都能哼上幾句,可見毛利語代表的不但是紐西蘭的文化高度與國際魅力,更是凝聚紐西蘭國民認同的象徵。
此外,毛利戰舞(Haka)本來是毛利人出草前的儀式,餌後演變成各項國際賽事中紐西蘭隊伍賽前跳毛利戰舞以提高士氣的傳統,經紐西蘭政府主動爭取後,國際幾大賽事協會也修改規定,同意給予這項紐西蘭傳統尊重(不只是毛利人傳統),大大提升紐西蘭的國際能見度。(相關介紹:Rugby and All Blacks(上) - Haka)
國際賽事毛利戰舞影片
2011世界杯橄欖球賽「紐西蘭 VS 澳洲」,於Rugby聖殿-伊甸公園球場舉辦時的賽前戰舞。這支還是只有在殊死戰才會用上的特殊戰舞,最終原本有個割頸的動作,但因為被抗議過於暴力而修改成割胸,最後大會還是允許紐西蘭隊進行賽前戰舞儀式。每當觀眾發現不分族群的紐西蘭運動員都一起跳戰舞的時候,實在很難不對紐西蘭的國民氣度感到佩服。
第四,紐西蘭不斷拉高原住民事務層級、設立專責政府機構以利各項原住民政策有系統地執行,當中也包括專為母語政策設立的次級機構。1906年設立的「本土部」(Native Department),經過歷年的擴充之後,管轄範圍括及族群和解、原民土地政策、原民勞工權益、同屬南島語系的太平洋島移民在紐事務等,並於1992年由「毛利發展部」(Te Puni K?kiri, the Ministry of M?ori Development)取而代之,行使其職權。
「毛利語言委員會」(M?ori Language Commission)也在前述的1987年「毛利語言法」施行時成立,負責指導毛利語言的議題、認證翻譯者、創造新單字、透過語言營隊活動(language camps)推廣母語教學。媒體方面,第一個毛利語部落電台也於1986年成立;到了1995年,紐西蘭全國已有23個電台以毛利語或雙語放送,很多毛利兒童尤其喜歡觀看他們最喜愛的毛利電視節目「Pukana」。
小編覺得最有創意的推廣策略,是本土部(今毛利發展部)於1975年創立、每年七月慶祝的「毛利語週」(M?ori Language Week),可以說是紐西蘭落實民主多元價值的體現,最主要反應在學校教育的課綱裡;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不分英語、毛利語或雙語學校,都會擬定為期一週的毛利文化及主題性的毛利語教學,長期下來也讓毛利語從少數族群的家庭語言,搖身一變,變成每個紐西蘭公民的共同文化財,成為紐西蘭在國際化時代最有特色的活招牌。
現在的紐西蘭常可見到不分族群的年輕人在互相用毛利語在日常生活中噓寒問暖、打招呼,甚至作為在海外旅行時確認對方是不是自己人的「暗號」,非常有意思。
廠商針對毛利語週推出的毛利語學習大富翁遊戲:在紐西蘭毛利語週的商機是全國性、教育性的,想像一下把台灣的國小暑假作業、校外教學、母語教學結合再一起吧,雖然是學校的事情,但許多爸媽可是「難逃一劫」啊|圖片來源:Aotearoa Road Trip
廠商針對毛利語週推出的毛利語學習大富翁遊戲:在紐西蘭毛利語週的商機是全國性、教育性的,想像一下把台灣的國小暑假作業、校外教學、母語教學結合再一起吧,雖然是學校的事情,但許多爸媽可是「難逃一劫」啊|圖片來源:Aotearoa Road Trip
紐西蘭的發展經驗證明,各國憲法中「眾人平等」云云原來可以不只是老生常談,真正的「公平」、「國際競爭力」應該是一國國民多數都能理解珍惜國土上各種文化、將語言的多元性視為該國在全球化時代中的獨特軟實力。惟有如此氣度的國民素質,才能讓小國在某些議題上以寡民之姿發揮超越大國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豎起大拇指。如何改變使用者對母語的態度這個關鍵,就維繫在政府是否將公部門資源運用在有效的母語政策制訂上。
由最近的時事看起來,怎麼讓政府理解「語言多元」的獨特價值與文化高度,恐怕台灣跟澳洲的公民們還要再多傷點腦筋才行了。潘維綱委員的母語是不是國語其實完全不是重點,重點是立法單位的心態能否跳脫語言獨霸、轉向多元發展,才是台灣下一個新世代能否繼續保有台灣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題外話,如果你對紐西蘭毛利語週這個全國性的節日有興趣的話,不妨看看紐西蘭毛利發展部的臉書粉絲頁Te Wiki o Te Reo M?ori, M?ori Language Week學個幾句毛利語,下次到國外觀光搞不好還能試著跟紐西蘭朋友打招呼,說不定他們還會真的相信你是正港的紐西蘭人喔!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