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告訴你關於 英文短時間讓英文超流利的方法
「我很想學英文,但是我不知道怎麼學比較好?」
如果你常常這樣有以上困擾,我想說:aaa
只要你有心想把 英文學好 絕對是人人都有機會!
其實網路上就可以找的到一堆學習英文的好方法
但每個人的學習需求不同,需要個別對症下藥
所以關於 英文前應該要先了解分析:
你的等級在哪邊?想進步到哪裡?
用真正有效率的學習方法才是最最重要的!
(不要明明還不會爬 就想學跑 對吧?)
關於 英文課程 讓你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別再把錢濫用在沒 效果的地方上學習了!
如果你需要找關於 英文
建議可以先 免費檢測看看 就能夠了解自己的英文實力,
只有親自聽過才會知道學習方式是不是你喜歡的
希望以下文章能夠對你有幫助喔!
("http://goo.gl/vVsm6f")' style="width: 300px; height: 40px; font-size: 22px;">
告訴你關於 英文短時間讓英文超流利的方法
改壞英文名》港女叫日式洋名中大講師勸學生用番中文
香港人通常都會有個英文名,中大英語教學單位副講師陳美祺(Maggie)建議,關於 英文起英文名時,宜諮詢家人、朋友的意見,考慮該名字會給人什麼暗示、觀感或期望。「你可以從你的朋友、父母得到另一方的意見。通常名稱由父母起的吧?他們有什麼期望呢?您可以諮詢他們,而不是隨便挑一個你偶像的名稱,如Leon。」
她又特別提醒,在求職、面試等正式場合用英文名,要確保求職信、履歷表、口頭自我介紹等的名字一致。
「有時他們在求職信上寫John,John Wong,但他們的履歷上是Wong Tai-man,兩者並不一致。而當他們面試,有時候他們自我介紹:你好,我的名字是John Wong,但它不在履歷上。」一時John Wong、一時Wong Tai-man,則造成混亂和不便。
Maggie直言,寧願學生用中文原名,「我要你的真實姓名,而不是一個英文名字。」她補充指,部份以英文為母語的人看不關於 英文懂、讀不了中文名,起英文名會方便他們,但某程度上中文名能表現出個人身份。有香港女生會為自己改個源自日文的英文名,如Naomi、Suki等,反而日本女生不會另為自己改個英文名。關於 英文學英文/記熟這4個公式, 數字一秒轉成英文!
金融業最熟悉也最敏感的就是「數字」,中文和英文的數字單位用法不盡相同,中文說「1 億」,關於 英文英文說「One hundred million」(100個百萬),金融人要熟悉這樣的差異,同時也能馬上理解外國人口說的英文數字,即為打好金融英文基礎的第一步。照此練習,關於 英文短短一小時,就能破除中英文數字轉換的魔咒,讓開會時可以琅琅上口。
首先你要反覆熟記一個公式,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反反覆覆地唸:
花60分鐘反覆記憶以上公式,再隨手拿起一份財經報紙,開始圈起關於 英文裡面所有的數字,如加 權指數、NASDAQ指數,上市企業財報,試試看自己可否用英文流暢表達所有的數字。
練完龐大數據表達,小數字如何表達?
小數的念法
4.329 說成: four point three two nine 小數點用”point”,小數後各位數要分別讀。
0.36 說成: (zero) point three six 小數點前的數字若為“0”略去不讀。
分數的念法
1/3 說成: one-third 分母要用序數。
1/2 說成: a /one half
3/4 說成: three quarters
2/3 說成: two-thirds 分子不是1時, 序數要用複數。
16/458 說成: sixteen over four hundred and fifty eight 太長的分數,用介系詞over隔開。
百分比的念法
50% 說成: fifty percent
0.5% 說成: (zero) point five percent
13.05% 說成: thirteen point zero five percent再不滿上司,也千萬別上臉書抱怨!求職、轉職一定要知道的招聘趨勢
有部分負責招聘的主管在選才時,除了看履歷表自傳,做心理測驗和面試之外,還會上網 Google 或瀏覽 Facebook,蒐集更多與求職者相關的個人資訊。不過,關於 英文這麼做真的有助於提升選才的精準度嗎?
公司開出職缺,湧入許多履歷表,你會先用 Facebook 或 Google,查查求職者的相關訊息嗎?
隨著社群媒體普及化,這個現象已經關於 英文成為招聘時的新趨勢。現在負責招聘的主管在選才時,不只看履歷表自傳、心理測驗和面試,還會上網搜尋求職者有沒有其他「有爭議」的發言或行為。
美國知名招聘網站 CareerBuilder 在 2014 年調查發現,超過 4 成主管會透過社群媒體蒐集求職者更多資訊;又有近 5 成受訪者會受到這些額外資訊的影響,決定「不聘用」該求職者。
部分台灣業者也跟進這股趨勢。104 資訊科技在 2014 年的報告指出,約 1 成受訪企業會要求或希望求職者提供社群媒體帳號。
很多主管認為,履歷表和面試的資訊都是求職者「裝出來」的樣子,社關於 英文群媒體上才能看見他們的「真我」,應該有補充參考價值。
從社群媒體上蒐集到的資訊,是否合適做為聘用決策的參考?我認為考量的重點在於:這些資訊能不能預測求職者未來的績效和行為表現。
求職者的網路言行,無法推估其未來表現
企業在招聘和選才時所蒐集的資訊,是為了判斷 3 件事:求職者未來的績效、行為和任職穩定性。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 Van Iddekinge 等人,找來約 290 位應屆畢業生做為樣本,針對 Facebook 訊息和這三者的相關性展開研究。
第一階段,他們請 86 個企業招聘主管瀏覽畢業生的 Facebook 動態,評斷他們在 10 個面向(包括正直、創造力、聰明度、適應性和人際技巧等)上的表現。
第二階段,當畢業生投入職場一年後,再請他們的現任主管評量他們的實際工作表現,同時也向這些畢業生取得其離職、轉職資料。結果顯示,由 Facebook 獲得的資訊「無法預測」一個人進入公司後的績效、行為和關於 英文穩定性。
反觀人格測驗或背景調查等企業界常見的選才工具,都是多年來經過信度和效度證實與員工未來表現有一定的相關性,才被廣泛運用。心理學家克里斯多夫?貝瑞(Christopher Berry),德尼茲?萬期(Deniz Ones)以及保羅?斯凱特(Paul Sackett)在 2007 年的大型研究就證實了,在五大人格架構(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中,勤勉審慎性(conscientiousness)與親和性(agreeableness)等特質,對於員工洩漏公司機密以及同事間是否會產生背後嚼舌根、職場暴力等偏差行為,有良好的預測力。
此外,規定求職者要提供個人社群媒體帳號供參考,不僅無助於決策品質,還會引發倫理爭議。其一,雇主有沒有權利要求職者自我揭露私領域和個人生活?
其二,Facebook 用戶的個人資訊開放程度,會與用戶針對自身隱私權的設定而不同,公司無法拿到一致性的資料做評比,較難公平地比較不同的求職者表現。
第三,主管透過社群媒體得到的求職者資訊(生活照、學歷、出生地、共同好友等)很容易引起更多的決策偏誤,像是一看到求職者是自己的同鄉,第一時間就產生好感,忽略了與工作能力有關的需求。
用人主管最感冒的事:愛在網路上抱怨公司、工作
儘管我不建議招聘和用人單位的主管將 Facebook 和 Google 納入選才工具,實務上仍有不少主管這麼做。
因此,求職者最好不要將 Facebook 全然視為私領域,盡情盡興地抒發心情,反而應該多加注意自己在網路世界的形象,不管是抱怨、發言都要更為謹慎,以免影響你未來進入理想公司的機會。
104 資訊科技統計發現,用人主管最不想在 Facebook 和 Google 看見求職者「抱怨前公司或前老闆」,超過7成的受訪主管認為不妥;也有 66% 的受訪者認為,「抱怨工作內容」會對雇用決定產生負面影響;至於其他吃喝玩樂或個人興趣的貼文,就比較無傷大雅。
CareerBuilder 也有類似研究結果,像是酗酒、談論公司和同事壞話,都會讓未來可能雇用你的新老闆,重新思考究竟該不該錄取你。
持續優化選才成效,現有的工具就夠用了
每一個用人主管都想找到最精準的工具,發掘出最棒、最合適的人才,但是盲目追求最新流行,未必是有效的做法。目前已經有許多經由科學研究證實有效的選才工具,只要加以精進,就能讓它幫助你選出對的人。
如果覺得光是篩選標準化的履歷表、自傳,選出來的人品質還不夠好,可以試著從應徵職缺所需的工作能力和行為出發,設計出對應的問答題,請求職者填寫。就像是申請國外 MBA 課程時,學校會要求填寫制式的申請表格或自傳,更精準地遴選到系所想要的學生。
另外,在履歷表自傳之餘,新增人格測驗、結構式面談等選才工具,也有助於大幅提升選才效果。
企業徵才、主管選人沒有捷徑、也不需要靠新潮的工具,唯有提升挑人的基本功,把每個工具用到最好,自然能找到對的人上車。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